安徽亳州市十三五规划:推进华能(蒙城)2×100万千瓦超超临界建设

时间:16-11-22来源:中国电力化工网 点击:

安徽亳州市十三五规划:推进华能(蒙城)2×100万千瓦超超临界建设

近日亳州市发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纲要》提出推广节能减排新技术,发展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优化能源结构,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推进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建设。建立循环型产业体系,推进开发区、大型企业循环化改造,提高资源产出率。推进推前期项目:华能(蒙城)2×100万千瓦超超临界火电(70亿元)、板集电厂二期(60亿元)、涡北低热值2×35万千电厂(54亿元)、赵集煤矿(35.5亿元)建设。

“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阶段,是奋力推进“活力亳州、美丽亳州、幸福亳州”现代化建设的关键阶段。亳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亳州市委关于制定亳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十三五”时期亳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定位、主要目标、发展重点和政策取向,是未来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市各级政府实施现代化治理的重要依据,是全市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

第一篇 坚持五大发展理念,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客观分析宏观形势和发展基础,我市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具有充分条件也面临艰巨任务,必须主动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坚定信心、锐意进取、奋发有为,把改革红利、内需潜力和创新活力叠加起来,形成转型发展新动力,实现发展新目标。

第一章 现实基础

“十二五”以来,全市产业基础、交通区位、城乡面貌、要素条件等发生巨大改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为“十三五”奠定了坚实基础。

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2015年,经济总量达942.6亿元,连续迈上四个百亿元台阶,年均增长11.1%,人均生产总值跨越3000美元大关,年均增长10.2%;财政收入达130.1亿元,是“十一五”末的3.1倍,年均增长25.2%,提前两年完成“十二五”预期目标,地方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由“十一五”末的55%,提高到6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6.4亿元,年均增长14.4%;农业生产实现“十一连增”,全年粮食产量达97亿斤,连续三年荣获“全国产粮大市”称号,在全省率先成功创建小麦亩产“千斤市”和“吨粮市”。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721亿元,是“十一五”的3.7倍,工业投资年均增长22.6%。

产业发展进入新阶段。三次产业比重优化为20.7:39.3:40.0,二、三产业比重分别比2010年提升1.9和4.1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分别比2010年提高9.6和5.2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的比重比2010年提高4.9个百分点。通过GMP认证的药业企业达136家,医药制造业实现产值230亿元,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实现产值590亿元,是2010年的3倍。

内生发展增添新动力。市场主体总数达21.4万个,比2010年净增10.2万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793家,限额以上商贸企业达603家,分别比2010年净增545家、499家。全市开发区建成区面积达84平方公里,承载能力显著增强。古井集团营业收入达66亿元,发展势头良好。建安集团总资产达786亿元,经营能力不断提升。珍宝岛药业、万达集团等一批知名企业落户亳州,江淮安驰汽车、五得利面粉等项目建成投产,板集电厂、司尔特肥业等项目加快建设。S307线一级公路完成改造,济祁高速永利段等建成投入使用,商合杭高铁亳州段开工建设,亳州机场、引江济淮入亳、涡河高等级航道改造等一批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探索建立“互联网+政务服务”新模式,建立市县乡村四级网上办理大厅,在全省率先完成政府机构改革、公布市县乡三级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公共服务清单、行政收费清单,全面实现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三证合一”、“一照一码”。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创新成效显著,农信社改制全面完成,徽商银行、交通银行、湖商村镇银行等一批金融机构入驻亳州。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是2010年的4倍,国际友好城市和友好交流城市发展到11个国家的13个城市。

城乡面貌呈现新变化。大力推进“九城同创”,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田园城市,主城区规划面积扩大到196平方公里,城镇化率年均增速居全省第1位;大力推进城市建设和管理创新,实施“地净、路畅、水活、天蓝、林拥城”工程,建成数字城管系统、城乡一体生活垃圾处理体系。建成省级美丽乡村重点示范村26个,美丽乡村建设走在皖北地区前列。大力实施农村清洁工程,持续推进“三线三边”环境治理、“三治三增三提升”行动,全市91个乡镇(街道)、1.4万个村庄人居环境明显改观。成功创建全省文明城市、实现市(县)省级双拥模范城全覆盖、成功列入国家智慧城市建设试点。

人民生活实现新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120.5元,年均增长11.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38.2元,比2010年翻一番。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750亿元,年均增长19.1%,高于全省2.1个百分点。财政民生支出857.9亿元,占财政支出的83.5%,城乡低保标准稳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提标扩面。新建廉租房25万平方米,棚户区改造189万平方米,改造农村危房38973户,建成农村敬老院166所,改建农村公路2129公里,建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399处。投入专项扶贫资金6亿元,53万人成功脱贫。

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加快发展,市图书馆、档案馆等建成使用,亳州师专升本工作获得全国高校设置评审委员会高票通过,市人民医院成功创建“三级甲等医院”。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全面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推进“书香亳州”建设和国学经典“六进”活动,全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升。民主法治建设取得新进展,现代治理体系不断完善,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第二章 机遇挑战

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孕育着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我市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我国经济发展进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常态,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发展前景依然广阔,发展保持中高速,为我市加快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资本加速流动,产业加速转移,为我市拓展开放空间,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发展资源带来了新机遇。国家实施中部崛起、创新驱动等发展战略,省实施“调转促”行动计划,有利于我市发展壮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国家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为我市发挥中药产业优势,发展健康养生产业,打造中华药都、养生亳州带来新机遇。省大力支持皖北地区加快发展,建设“四化”协调发展先行区,实施淮河流域综合治理与振兴发展规划,为我市加快发展步伐、改变欠发达现状带来了新机遇。我市拥有“十二五”时期奠定的坚实基础、城镇化的广阔空间、“四化”融合的巨大动力、消费升级的庞大市场、优势明显的产业体系以及农业资源丰富、劳动力充足、土地空间巨大等比较优势,这些潜力和优势在“十三五”将持续释放,为加快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同时,我市发展仍面临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集中表现为发展不足、发展不快、发展不优。具体表现是:经济总量不大、结构不优,工业化水平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重道远;人才短缺,创新能力不足,市场主体不强;城镇化水平低,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交通、水利等设施瓶颈制约尤为突出;水资源严重匮乏,环境治理任务艰巨,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对外开放水平不高,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难度加大;城乡居民收入低,贫困人口多,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不高,脱贫攻坚任务艰巨;政府职能需要进一步转变,发展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

综合判断,“十三五”时期,是我市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的加速阶段,是政策机遇多重叠加、集中释放的黄金阶段,是全面发力、跨越赶超的关键阶段,也是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社会治理任务加重的凸显阶段,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重要战略机遇期。

第三章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布局,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坚持稳中求进、优中求快的总基调,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为主抓手,以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加快推进“三个亳州”现代化建设,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实现“十三五”发展目标,按照上述指导思想,必须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实施六大发展战略。

五大发展理念:

——坚持创新发展。优化要素配置,着力培育现代中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育发展新动力。构建“一核一轴三极”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格局,拓展发展新空间。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产业新体系。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分配制度、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构建发展新体制。

——坚持协调发展。坚持“四化”协调发展,全面参与中原经济区建设,着力实施淮河流域综合治理与振兴规划,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大力发展特色县域经济,加快培育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农村服务业发展,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弘扬传统历史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坚持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以水定产、以水定城,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调节城市规模。全面推进“九城同创”。支持绿色清洁生产,推进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积极发展绿色金融,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持主体功能区导向,以县级行政区为单元,加强国土开发空间管控。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开展能效、水效领跑者引领行动。

——坚持开放发展。加快推进亳州口岸和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和完善对外交通通道,开辟跨区域多式联运交通走廊,完善对外开放区域布局。加快对外贸易优化升级,完善对外贸易布局,创新外贸发展模式,发展外向型产业集群,建设优势产业出口基地。加强营销和售后服务网络建设,着力构建跨境电子商务平台,提高现代中药和优势农产品竞争力,扩大出口市场份额。

——坚持共享发展。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方向,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从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加强义务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公共文化、环境保护等基本公共服务,努力实现城乡全覆盖。实施扶贫攻坚工程,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就业优先战略,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规范初次分配,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

六大发展战略:

——工业强市战略。坚持科学发展,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大力推进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壮大现代中药、酿酒及食品制造、汽车制造及现代农机装备制造,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工业经济,增强工业在经济发展中的牵引作用。

——创新驱动战略。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不断增强发展活力和动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统筹推进制度创新,优化创新环境,培育创新机制,完善创新政策。坚持科教兴市、人才强市,培育领军型人才和产业工人队伍,促进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

——开放合作战略。把握“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战略机遇,发挥亳州地理区位、特色产业和历史文化底蕴等优势,加强交通互联,促进产业分工,畅通要素流动,扩大人文交流,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深化对外开放和区域合作,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优势。

——区域品牌战略。大力实施“养生亳州”行动计划,推进现代中药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建设,弘扬中医药文化,延伸产业链条,做强“中华药都”品牌。大力挖掘老庄文化内涵,提高产业支撑能力,打响“天下道源”品牌。大力探索“互联网+城市”模式,加快智慧城市试点创建,打造“智慧亳州”品牌。

——城乡统筹战略。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合理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建设美丽乡村。

——生态优先战略。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推进污染物综合防治和环境治理,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坚持城乡环境治理并重,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实施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工程,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

第四章 发展定位

按照上述发展理念和发展战略,“十三五”期间坚持四个发展定位:

——打造现代中华药都。依托省级现代中药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建设,谋划建设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和产业基地。发挥产业集聚度高、辐射范围广、龙头企业多的优势,打造国家级中医药生产研发中心。大力发展期货交易、电子商务,进一步巩固全国中药材交易市场地位,打造中国中药材物流配送中心和价格形成中心,建设全国现代中药总部经济区。

——打造健康养生亳州。牢牢把握健康中国建设机遇,依托中药材、地热等自然资源和五禽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探索“互联网+健康养老”模式,加快发展健康养老基础产业和新型业态,建成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中医药养生保健机构,培育一批知名度高、吸引力强的健康养生服务品牌,建设一批技术领先、独具特色的专科诊疗机构,积极探索养老地产建设新模式,打造国内健康养生全产业链示范基地。

——打造文化旅游胜地。依托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优秀旅游城市品牌,充分挖掘中医药文化、老庄文化、曹魏文化、白酒文化等“亳文化”内涵,建立完整的“亳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开发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和文物古迹,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用现代文明手段彰显特色、创新业态、丰富产品,做强“亳”字品牌,打造特质突出的“亳文化”旅游目的地。

——打造粮食能源基地。按照省主体功能区定位,加快完善农业基础设施,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全国农产品生产和供给安全保障基地;依托煤炭,延伸煤炭,加强电力建设,积极发展煤电一体化,建设新兴的千万千瓦电力能源保障基地。

第五章 主要目标

“十三五”时期,立足四个定位,实施六大战略,力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力走在皖北前列,加快推进“三个亳州”现代化建设进程,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经济实力显著提升。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力争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600亿元,年均增长9%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2%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0%左右。财政收入年均增速与地区生产总值同步。

——转型升级实现突破。产业发展迈向中高端,力争2020年工业化率达到40%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3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5%以上,现代中药产业冲刺“双千亿”目标,农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现代服务业引领作用显著增强,初步建立成长性较好、自主创新能力较强、竞争优势明显的现代产业体系。

——发展活力充分激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更加浓厚,开放合作水平大幅提升。力争2020年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0%以上,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大幅提升,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能力显著提高。文化创造力和影响力明显增强,各项事业发展充满活力。

——城镇功能明显增强。新区提升、老城改造、保障性住房建设统筹推进,基础设施体系日趋完善,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立体交通网基本建成,数字化、精细化管理扎实推进,城市综合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进一步提升。城市发展、美丽乡村建设卓有成效,力争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智慧城市框架基本建成。涡河城区段沿岸生态文化景观带基本建成。

——民生保障更加有力。就业持续增加,人民生活更加富裕,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000元,年均增长9%。社会保障实现全覆盖,保障水平持续提升,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力争每个家庭拥有1名签约医生,每个居民拥有1份电子健康档案和1张健康卡。

——生态环境持续优化。能源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达标排放,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完成省下达指标。全社会绿色、低碳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进一步养成,“增绿增彩增果”行动、大气和水污染防治、土壤修复、防噪降噪等取得明显成效。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新能源示范城市,积极争创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海绵城市、森林城市等。力争2018年环境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达到85%以上,2020年涡河出境水质达到Ⅳ类,主城区黑臭水体控制在10%以内。

——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和亳州精神广泛弘扬,“书香亳州”建设和国学经典“六进”活动成效显著,社会信用体系、商标质量品牌建设全面推进,节俭养德、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更加浓厚,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全社会法治意识不断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地方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社会治理能力显著增强,民主法制更加健全,平安亳州建设扎实推进,社会更加和谐稳定。成功创建全国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优秀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力争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

第二篇  深化改革开放创新,着力增强内生发展动力

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加快推进政府供给侧改革,持续扩大开放,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经济活力、社会活力、环境活力和文化活力,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为新一轮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力。

第六章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把经济体制改革作为深化改革的重点领域,推进行政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激发发展活力。

行政体制改革。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做好已取消和下放管理层级行政审批项目的落实和衔接,全部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以网上办事大厅建设为抓手,完善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公共服务清单和行政收费清单;推进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实现政府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市场主体法无禁止即可为。

农村综合改革。深化农村土地、集体资产确权、林权制度及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土地经营权规范流转,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机制。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创新基本医保管理体制,推进基本医保扩面提标。深入推进城市公立医院改革,所有公立医疗机构实行药品、耗材网上集中采购。完善基层医疗机构运行机制,全面取消收支两条线管理,推进人事、收入分配等制度改革。提升中心卫生院服务能力,全面实施全科医生签约服务,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和医联体建设,建成分级诊疗机制。

投融资改革。调整财政性资金投资方式,对竞争性领域产业存在市场失灵的特定环节,由直接支持项目改为更多采取股权投资等市场化方式支持。贯彻落实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办法,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激发社会投资活力,坚持“非禁即准”,全面放开投资领域,鼓励推动民营资本投资金融、教育、医疗、文化、保障性住房建设和铁路、电力等领域。贯彻落实政府投资条例、政府核准和备案投资项目管理条例,实现投资管理法治化。

金融改革。鼓励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支持民间资本参股村镇银行和类金融机构增资扩股。健全企业直接融资机制,推进企业上市和在“新三板”、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挂牌融资,激活多层次资本市场活力。推进普惠金融,壮大小微金融服务主体,延伸县域金融服务网点,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推进新型政银担合作机制,扩大实施比例再担保,拓宽中小微企业融资渠道。

商事制度改革。深化落实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推进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改为后置审批相关改革,推行全程电子化登记管理和电子营业执照,清理规范中介服务。简化企业注销流程,对个体工商户、未开业企业以及无债权债务企业试行简易注销程序。构建完善统一的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建立严重违法和失信企业名单制度,实施企业年度报告、即时信息公示、公示信息抽查和经营异常名录制度。加强市场主体事中事后监管,推广“双随机”抽查机制,规范监管行为。

国企国资改革。坚持市场化方向,坚持改革、改制、转型同步推进,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鼓励上市国有控股公司将更多资产注入上市公司。支持国有资本与各类资本共同设立股权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推动各种类型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鼓励国有企业对发展潜力大、成长性强的非国有企业进行股权投资。稳步推进股权激励和混合所有制企业职业经理人、业务骨干和核心技术人员持股。规范法人治理机构,规范董事会建设。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探索实施分类监管、分类定责、分类考核。加快推进并实现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

壮大民营经济。实施民营经济提升工程,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推进“小巨人”企业培育行动计划,引导优质资源向民营企业集中。引导更多社会成员兴办经济实体,扩展众创空间,建立市、县众创中心,支持创新工场等新型孵化器建设。设立中小企业发展资金,推进“千名干部联系服务千家企业”活动。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引导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财税体制改革。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完善政府预算体系,实施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全面推进预算公开。落实政府购买服务管理办法,提高政府购买服务资金占公共服务项目资金的比例。在公共服务领域大力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效率和质量。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加快建立规范的政府举债融资机制。落实结构性减税等税收政策。

文化体制改革。弘扬主旋律,强化政策支持,激发文艺工作者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创作更多体现亳州历史文化特色、反映亳州当代创新创造的精品力作。深度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强化技术引领驱动,推动构建立体化、全媒体传播格局,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提高传播能力。完善文化产业体系和文化市场体系。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研究制定公共文化服务指标体系和绩效考评办法,形成责任明确、行为规范、富有效率、服务优良的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推进文化综合执法。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重点,推动文化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深化国有文化单位产权制度改革,完善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结合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加强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建设管理,规范县级频率频道设置,整合资源,提升运营能力。

第七章 扩大对外开放合作

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坚持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促进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努力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

实施对外开放提升工程。积极对接国家重大开放战略布局,加快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和长江经济带建设。制定对外开放战略规划,加强对重点地区产业和企业发展走向的研究,提高合作成功率。畅通政府交流、企业合作、民间互动的渠道,增进与友好城市交流合作。积极适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培育壮大对外贸易经营主体,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引进一批外向型企业,扶持培育一批本地产品出口企业扩量、提质、增效,提高产品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支持现代中药、绿色食品等优势产品出口,发展外向型产业集群。扩大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和重要资源性产品进口。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开展境外经贸合作,充分利用国外资源,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十三五”期间,力争累计实现外贸进出口额33亿美元,年平均增长10%左右,到2020年,实现中药出口3亿美元。

实施招商引资提质工程。坚持引资与引智引技并重,坚持招大与不放小并重,坚持引强引新,大力实施驻点招商、小分队招商、精准招商、借会招商、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加强与外企、央企、省企、知名民企合作,“十三五”期间,力争利用市外内资年均增长15%左右,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年平均增长10%左右。健全项目跟踪落实责任制,推动项目落地实施,提高项目资金到位率、开工率、竣工率、达产率。大力发展总部经济,积极引进研发、采购、物流、结算中心等产业链高端环节,引导外资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加强与东部沿海地区商会、协会、驻外机构的招商合作,积极开展驻会招商。营造更加宽松、更加开放、更加高效的投资环境,打造投资高地。

第八章 加强创新能力建设

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为目标,以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企业为支撑,以提升现代中药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创新能力为突破口,推广新型孵化模式,鼓励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空间,优化创新发展环境,全面提升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

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引导各类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强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指导企业正确归集、分配、汇总和核算研究开发费用,争取各类“事后奖补”,申报各类科技创新扶持项目。完善专利资助政策,建立专利申请质量监管机制,促进专利产业化,形成一批拥有专利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具备国际竞争优势的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实现产权强企目标。引导企业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鼓励企业购买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加大科技投入。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决策、投入、组织实施和成果转化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和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力争2020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5%;大型骨干中药企业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占销售收入比重提高到5%以上。

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支持骨干企业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工程)试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对新批准建设的国家级实验室,市、县(区)分别给予奖补。对在国家组织的运行评估中获优秀等次的国家级实验室,市、县(区)分别给予奖补。鼓励企业开展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共用,支持并补助中小企业利用外单位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支持高校、科研院所、检验检测机构、大企业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对社会开放。支持各类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器(加速器)建设,提升创新创业服务能力。依托现有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小微企业创业基地、大学生创业基地等创业载体,鼓励多元资本参与“众创空间”建设。推进国家级农业产业园申报、创建,探索与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安徽中医药大学等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建立成果转化合作平台及机制。推动产学研合作,加大协同创新。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制,鼓励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开展全方位的深度科技合作,共同承担科研项目、推进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力争到2020年,实现县(区)科技孵化器全覆盖,孵化功能和服务效能新突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到30%,各类省级创新平台超过70家,年发明专利授权量不低于260件。

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围绕产业需求,通过实施科技项目、共建科技创新平台、产学研合作等方式,加强人才培养。实施“科技小巨人”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引进、培养一批重点领域紧缺的工程技术人才和综合型管理人才。坚持培养与引进并重,鼓励企业以兼职、顾问、合作等方式柔性引进科技领军人才、高层次人才、海外技术人才。通过建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引进高层次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创新人才激励机制,探索实行技术入股、专利入股和股权分红激励试点。鼓励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创新人才双向交流。到2020年,新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2家,新评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2个,新建公共职业训练基地3-4个,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2-3个,新增高技能人才1.2万人;培养中药领域高级职称人才250人、中级职称人才500人、技术员1500人,引进高级技术人才80-100人。

强化科技金融支持。推进科技经费管理改革,提高财政科技投入绩效。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和支持效应,引导带动企业、社会增加科技投入,形成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科技投入体系。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快推广创新贷款、科技补贴贷款,为科研机构及其项目团队利用知识产权、股权、科研设备、科研用地融资提供多样化贷款产品。推进专利权质押贷款工作,推动专利保险试点,促进知识产权商用化、产业化,鼓励市县(区)财政对企业开展专利质押贷款业务给予奖补。创新科技保险产品,重点支持保险机构围绕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开展服务和创新。支持知识产权评估、技术转移、专利代理、信用评级等科技金融中介服务组织发展,鼓励各类科技金融服务机构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投融资信息服务平台。

第三篇  树立主体功能理念,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引导人口分布、经济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

第九章 加快重点开发区域发展

选择工业化、城镇化水平相对较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发展潜力较大的地区,加快培育主导产业,打造辐射带动全市加快崛起的增长极,构建经济增长轴。到2020年,形成“一核一轴三极”的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格局。

亳州核心区。充分发挥亳州主城区地理区位和资源禀赋优势,进一步完善综合交通体系,强化皖西北区域性中心城市和综合交通枢纽地位,积极发展商贸物流业,注重现代物流园区和生产资料、生活消费品等专业市场建设,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休闲度假、会展经济、总部经济和健康养老产业,打造全国中医药产业集聚地、全省重要的制造业基地、食品工业基地,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区。

涡河增长轴。依托亳州主城区,涡阳、利辛和蒙城三县县城,以及涡阳高炉镇、义门镇、蒙城乐土镇、利辛西潘楼镇等省重点开发城镇,着力推动农副产品加工(谯城大杨镇、涡阳义门镇)、汽车配件(蒙城庄周办事处)、白酒酿造(涡阳高炉镇、谯城古井镇)、中药材及加工(谯城十八里镇和十九里镇)、丝网纱门(利辛城关镇)七个产业集群建设。“十三五”期间,加快形成沿涡河增长轴线,远期形成亳州—蚌埠城际铁路经济走廊。

三县增长极。依托产业基础,突出城市特质,提高园区承载能力,高标准建设涡阳、蒙城和利辛三县主城区,着力打造各具特色、错位发展的产业发展增长极。重点打造涡阳绿色食品加工、煤电煤化工产业集群,重点打造蒙城汽车及农机装备制造产业集群,重点打造利辛轻纺服饰产业集群。

第十章 加强农产品主产区建设

着力打造全国农产品生产和供给安全保障的重要区域,全国重要的中药材、小麦、玉米、大豆、蔬菜、肉牛、肉羊、生猪生产基地,全省重要的现代农业和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区。根据各县区资源特点和市场条件,合理配置农业生产要素,引导优势农产品发展,培育特色农业产业带。谯城区以争创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为目标,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中药材规范化种植、优质蔬菜生产和畜禽养殖基地;涡阳县重点提升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水平,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专用品牌粮食、优质畜禽和优质蔬菜生产基地;蒙城县以争创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为目标,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专用品牌粮食、优质畜禽养殖和蔬菜生产基地;利辛县以建设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为重点,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专用品牌粮食、优质畜禽、优质蔬菜生产和生态休闲农业示范基地。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红线,全面划定永久性基本农田。到2020年,耕地保有量稳定在595711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稳定在523685公顷。

第十一章 强化禁止开发区域的保护

严格保护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域、文化自然遗产、风景名胜区、湿地、水源地保护区等。保护自然文化遗产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艺术、历史、社会和科学等方面的特殊价值,最大限度维护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科学规划、统一管理和严格保护风景名胜区,严格控制人工景观建设,减少人为包装。在严格保护下,适度进行旅游开发。加强湿地保护,维护湿地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禁止随意围(开)垦和填埋湿地,禁止擅自采沙、取土、引进外来物种、污染水源等活动。加强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

专栏1  禁止开发区域

自然文化遗产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蒙城县尉迟寺遗址、万佛塔,谯城区曹氏家族墓群、亳州古地道、花戏楼、古井贡酒酿造遗址、南京巷钱庄。

国家湿地公园:涡阳县道源国家湿地公园。

水源保护地:茨淮新河饮用水源地、引淮济亳工程调剂河道、西淝河饮用水源地、引淮济亳工程清水廊道、阜蒙新河水源地、引淮济亳工程向蒙城输水河道、界洪河水源地、引淮济亳工程向涡阳输水河道。

第四篇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

实施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4105”行动计划,大力推进信息化引领下的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充分发挥服务业引领作用,促进服务业与工业、农业融合发展,加快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第十二章 增强新型工业支撑能力

坚持工业强市战略,大力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工程、质量品牌升级工程、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工程,积极开展工程质量标准化建设,着力发展新兴产业。

现代中药产业。以打造“现代中华药都”为目标,推进省级现代中药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建设,加快形成药材种植、饮片加工、中药提取、成药制造、物流贸易、保健医疗、科教研发等完整的产业体系。

——推进药材种植新提升。巩固中药材种植规模,推动种植区域向三县扩展。积极实施中药材绿色增效模式攻关行动,建设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建立道地中药材脱毒组培中心,制定中药材种子种苗标准,推广道地中药材种植规范,提升种植技术推广服务水平。力争“十三五”末,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发展到120万亩,其中规范化种植面积达到20万亩。

——完善中药工业新体系。引导饮片加工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鼓励开发新型产品,培育饮片知名品牌。发展中药提取物,建设现代中药提取物生产基地。壮大中成药制造,引进研发中药新品种及配方颗粒,实施中成药大品种的二次开发。加快中药食品及保健品研发和生产,培育中药保健食品品牌,建立药膳制作与品尝基地。延伸中药工业产业链,开发中药日化产品、中药消毒杀菌剂、中兽药产品,加强药用辅料、包装耗材和加工设备等配套生产。发展家用医疗器械,推进家用医疗器械产业园建设。力争到2020年,中药工业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现代中药规模以上工业企达220家。

——争创中药服务业新优势。围绕打造全国性中药材交易首位品牌、国内最具权威的中药材价格指数发布平台、全市统一的药业诚信体系建设平台,加强现代中药物流体系建设,完善中药材流通行业规范,建立包装、仓储、养护、运输等行业标准。建设中药材商品交易中心,建设中药材电子商务平台,建立质量追溯体系,建成中药材中长期大宗交易中心、中药材价格形成中心,形成现货交易、价格形成、信息反馈、电子商务为一体的现代网络化市场。建立中药材质量追溯体系。扩大中药材出口,增加中医药国际市场销售。到2020年,中药材销售收入达到1000亿元。

——拓展中药文化发展新路径。建设中华中医药文化博览园,形成中药种植、科研、科普、商贸、旅游“五位一体”中药产业绿色、生态旅游区。开发中医药文化旅游示范区,建成以中药城为中心的中医药消费旅游区,以谯城区重点乡镇为中心的中医药休闲观光旅游示范区,以中药产业园区及重点工业企业为中心的中医药工业旅游示范基地,以华佗中医药博物馆为中心的中医药科普展示、历史文化体验区。培育中医药创意文化产业,建设华佗医学文化创意产业园、中医药养生文化产业园、老庄文化创意产业园。

专栏2  加工制造业重点项目

竣工项目:九洲方圆制药(20亿元)、江淮汽车零部件供应巢(20亿元)、涡阳三星化工(15亿元)、修正药业(13.6亿元)、司尔特肥业(10亿元)、天津中新药业(6亿元)、华佗国药新厂(3.2亿元)、井泉药业(3亿元)、源和堂药业(3亿元)。

开工项目:市及三县一区食品产业园区(30亿元)、蒙城北汽农业装备制造(25亿元)、江淮安驰小客扩建(10亿元)、北京同仁堂现代中药产业基地(10亿元)、五洲制药医药工业园(10亿元)、亿丰亳达环保包装材料生产(6亿元)、蒙城北方国建大口径管材生产(6亿元)、康美中药提取及配方颗粒生产(5亿元)、亳芜辉创中药产业园(5亿元)、白云山和记黄埔大南药大健康产业基地二期(5亿元)、海创新型建材二期(5亿元)。

酿酒及饮料加工业。依托悠久的白酒文化和产业基础,发挥农产品资源优势,努力创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做大做强酿酒及饮料加工业。到2020年,培育1个销售收入过百亿的全国白酒龙头企业,酒类及饮料加工业总产值达200亿元,基本建成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和知名度的白酒历史文化中心、白酒产业集聚中心、知名品牌运作中心和酿酒科技创新中心。

——优化发展格局。巩固古井集团和徽酒集团的龙头带动作用,引导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小白酒企业规范健康成长,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技术改造升级和兼并联合,打造谯城区古井镇和涡阳县高炉镇两个特色产业聚集区,形成大、中、小型企业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

——开发市场新品种。着力打造古井贡酒年份原浆等白酒产品,鼓励徽酒集团重点开发白酒新品种,加大中端白酒产品生产和研发。坚持以浓香型白酒生产及加工为主导,顺应健康饮酒、理性饮酒深入人心,个性化、功能化、优质化消费方向,加大产品研发和创新力度,开发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的特色产品,加快中药保健酒研制步伐,力争在产品的类别、口感、功能上实现新突破,形成淡雅浓香型白酒特色品牌。

——促进白酒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坚持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走低投入、高产出、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引导白酒产业聚集,完善配套产业,做长产业链条。推动传统酿造业与金融、商贸等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提高酒类产业与旅游文化产业互动性和关联度。

——积极发展软饮料产业。依托亳州及周边地区较为丰富的谷物、大豆、蔬果、中药材等农副产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含乳饮料、植物蛋白饮料、谷物饮料、蔬果饮料、中药保健饮料、碳酸饮料、果汁饮料等。

——加快发展配套服务业。加大对古井配套产业园及白酒产业集群专业镇支持力度,将产业链由生产制造环节延伸到原料基地建设、配套产业、现代服务业、工业旅游、文化旅游等环节,实现包装材料、包装印刷、玻璃制品等包装材料市内配套供应量50%以上,不断增强酒及饮料业的综合竞争能力。

食品制造产业。突出“安全、健康、生态、养生”理念,形成布局合理、技术先进、特色鲜明的食品产业体系。力争到2020年,全市食品工业产值达到600亿元。

——做强粮油加工业。加快发展主食食品加工,打造主食工业知名品牌。扩大休闲营养食品生产规模,带动休闲食品发展。发展玉米食品加工,提升大豆、芝麻、薯类等杂粮加工水平。开展粮油副产品综合利用。

——做大畜产品加工业。发展冷却肉、分割肉,加快屠宰加工企业HACCP管理体系认证。加快休闲肉制品开发,开发延伸精深加工产品。开发畜产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开发各种生物制品。

——做优健康养生食品业。发展养生保健代用茶,形成生产企业集群。加快中药养生保健食品开发,提高中药材综合开发利用能力和水平。加强特色养生保健药膳产品开发推广,加快药膳食疗产品推广应用。加快传统食品工业化进程,弘扬亳州饮食文化,培育“中华老字号”、“安徽老字号”品牌。

煤化工和新能源产业。积极发展煤电一体化、现代煤化工行业,着力提高煤炭就地转化率和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水平,打造新型煤化工产业集群。利用先进技术促进产业升级,实现“煤炭-电力-乙二醇-下游深加工产品”等循环发展。建设涡阳涡北循环经济园区、茨淮新河光伏产业带,建成蒙城、利辛煤电一体化基地。力争“十三五”末,全市煤矿建设规模达到1350万吨/年,基本建成千万千瓦级新能源电力基地。

汽车农机及零部件产业。加快汽车产业升级,依托江淮安驰等龙头企业,主攻中高端微车领域,大力发展低排量微客、微货等车型,积极发展中高端专用车、纯电动车、增程式混合动力车、新能源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及其关键零部件。加大汽车企业技术研发省级创新平台建设。打造辐射中原的现代农业机械制造基地,以北汽农机、中联重机为龙头,以推进主粮作物全过程生产机械制造为重点,引进知名企业,嫁接先进技术,整合要素资源。力争到2020年,实现汽车农机及零部件产业总产值350亿元。

电子信息及物联网产业。依托我省电子信息产业基础和谯城物联网产业园,加快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促进电子信息和物联网产业加快发展。

——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物联网技术和应用,促进互联网和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结合智慧城市建设,发挥中医药现代物流产业优势,打造物联网产业园,建设中医药物联网、电子商务、智慧城市物联网云服务中心。

——搭建物联网发展平台。引进物联网龙头企业及信息化研发机构,推进物联网技术、产品研发与应用,搭建物联网技术认证平台,为物联网发展提供人才储备。推动物联网与生态环境保护、智能农业、食品安全等行业融合发展与应用。

——打造电子信息产业链。以智能终端和信息家电产业发展为突破,大力发展汽车电子和新型元器件产业,鼓励支持重点企业从零配件转向整机生产,引进著名智能终端制造和家电制造企业,发展培育壮大智能终端和和信息家电产业。到2020年,实现智能终端和信息家电产业产值25亿元,形成特色鲜明、企业规模聚集、品牌效应显著的皖北电子信息产业聚集地。




中国电力化工网声明:此资讯系转载自中国电力化工网合作媒体或互联网其它网站,中国电力化工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最新更新

    招标排行

    1. 华能莱芜电厂百万机组“上大压小”扩建工程洁具采购
    2. 贵州粤黔电力有限责任公司#3、#4机组脱硫和湿电超低
    3. #1-#4机组保温、架子及铝皮年度维护项目+#1-4锅炉设
    4. 河北华电石家庄热电有限公司2×400MW级天然气热电联
    5. 神华国华惠电1号机组锅炉、灰硫设备C级检修项目项目
    6. 广东国华粤电台山发电有限公司托辊及托辊支架招标采
    7. 绥中发电有限责任公司#2锅炉MBC-260型磨煤机润滑油
    8. 神华国华宁东发电有限责任公司2×660MW机组辅网运行
    9. 神华国华宁东发电有限责任公司2×660MW机组主机日常
    10. 神华国华宁东发电有限责任公司2×660MW机组辅网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