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林首个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投产 日产电量15万度
时间:18-03-06来源:中国电力化工网 点击: 次
玉林首个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投产 日产电量15万度 经过近一年多的紧张建设,2月2日,北流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工程项目投产发电,成为我市首个投产的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今年春节期间,巨大的锅炉24小时不停歇地焚烧垃圾,每日无害化处理垃圾约400吨、生产电量约15万度,真正实现了“变废为宝”的环保生产。 日前,记者来到位于北流市民安镇的北流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工程项目,正巧遇上一辆装满垃圾的泥头车在此过磅。过磅后,这辆大型载重车缓缓移动,经过一条透明雨棚拐弯廊道,进入一个十分空旷的卸料平台;随着五道卸料口中的一道阀门自动开启,车上的垃圾被倒进了垃圾储存池里。“春节期间的垃圾比较多,每天有近200车的垃圾运到这里处理,每车重几吨到20多吨不等。”负责过磅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垃圾从中转站收集过来后我们先进行过磅称重,通过卸料平台储存在垃圾池,然后从垃圾储存坑经过3到5天的发酵,再放到锅炉内焚烧,焚烧产生的热量经过余热炉吸收,产生的蒸汽再进入气电机发电,炉渣则是经过处理再运走。”张丙新告诉记者,发酵的主要作用是将垃圾里的水分渗透出来,提高焚烧效率,减少雾气产生。 在垃圾焚烧发电车间大楼里,透过玻璃,记者看到了已储存着大量垃圾的大型垃圾池,锅炉工程师张丙新告诉记者,这个垃圾池长60多米、高26米、宽18米,至少可容纳20000吨垃圾。 垃圾池的上方是一个可四处移动的伸缩型抓斗,随着抓斗一次次将池中发酵后的垃圾抓到垃圾流槽,再运到隔壁的大锅炉内焚烧;这些垃圾在燃烧后成灰渣,产生的热量则带动蒸汽发电机运转而产出电能。 在大楼中控室里,可以看到垃圾从运进到存储、焚烧、发电每个步骤;这里也是控制工厂自动化系统操作的“大脑”,卸料、焚烧,脱硫和烟雾处理、气电机发电、设备故障检修等所有操作,工作人员都可在这里通过按键操作实现。“我们已基本实现了全自动化生产,在中控室里就可实现全程操控。”张丙新介绍。 “我们从2月2日正式投产之后就没停过,锅炉24小时不停作业,每天大概无害化处理垃圾400吨,平均每天生产电量为15万度。”张丙新告诉记者,锅炉除一开始点火时需要燃料辅助外,之后焚烧垃圾无需再添加燃料。垃圾焚烧后剩下产生的炉渣约占焚烧的垃圾总量的20%左右,设备会自动输出储存在专门的库房里,收集后将运到砖厂、水泥厂作为原料。 记者发现,虽然中控室与垃圾池仅隔一道玻璃和一个过道,但是,不仅在整座大楼,甚至在整个厂区内也几乎闻不到臭味,而大楼外高达80米的烟囱也看到不到有烟雾冒出。张丙新介绍,主要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垃圾池内是密闭的,另一个原因是通过风烟系统将垃圾池内的气压抽成了负压,这就让垃圾的臭味不往外散发,同时对垃圾渗透液进行封闭收集。 此外,“垃圾焚烧时通过脱酸塔的作用主要是除去一些有毒有害的气体,比如二氧化硫、盐酸气体、氢氟酸气体;同时利用布袋除尘器则除去烟气中的粉尘颗粒。”张丙新说,烟雾的产生主要跟垃圾所含的水分有关系,如果垃圾的水分多,就会产生白色的烟气,烟如果有其他的颜色,说明所含的粉尘超标。“我们这里的烟囱基本看不到烟气说明处理的效率比较高,已经达到了国家烟气排放标准。”张丙新补充到。 当前,厂区内的污水处理系统已进入调试阶段,不久将运转投产。记者在该污水处理站的一个储存着大量垃圾渗透液的收集池上看到,揭开其中一个玻璃盖子之后,这些从垃圾堆里溢流出来的渗透液不仅黑而浓稠,而且散发出一股浓烈的恶臭。 “我们这个污水处理系统的建设投入近3000万元,日处理规模近300吨,主要处理厂区里的垃圾渗透液和生活污水。这些污水经过处理之后能达到一级B类的标准,比我们的饮用水标准还高。”水处理专责工程师马坚向记者介绍道,他们将垃圾渗透液收集到收集池之后,第一阶段先通过沉淀池、过渡池、浮渣池、调节池、厌氧池、预曝气池、消化池等处理,进入生化系统处理之后再进入膜处理等一系列处理,最后出来的水与自来水无异。“我们这个污水系统真正实现了零排放的循环利用。”马坚自豪地说。(记者 唐劲梅) |